微觀點:我國的制造業要提檔升級,要產生更多的專新特精企業,必須要有相匹配的高素質產業工人。畢竟,機器換人、智能服務能緩解這一難題,卻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力。全社會也需要提高對一線工人的重視度。
近日,外地多個省市發布了建筑業“清退令”:禁止18周歲以下、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,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。之所以清退上年紀的從業人員,其原因在于上年紀從業人員成為事故多發人群。
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,我國2020年農民工人口總量為2.86億人,平均年齡為41.4歲,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人口占26.4%,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0年,將陸續有7540萬農民工達到60歲退休線。而16~30歲的農民工比例已從2016年的31.9%,逐年下滑至2020年的22.7%。也就是說,在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加速步入“退休”行列的同時,他們的“補充”力量卻并沒有跟上。
有專家分析,如果建筑業清退令全面生效,建筑工地將會失去20%~30%的主要勞動力。
隨著新業態以及企業數增加,在一些行業,崗位等人成為普遍現象,伙計難尋成為常態。今年3月初,人社部發布全國招聘大于求職“最缺工”的100個職業排行,43個職業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,37個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。這里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,20年前,內陸地區的農民工開始充實舟山漁民隊伍,原先作為純漁區的舟山,如今普通漁民中幾乎找不到土生土長的舟山漁民,只有那些職務船員還由舟山本地人擔當。
許多工種招工難的原因,無非是工作相對辛苦、薪資收入一般、社會地位不高、退休待遇不理想等因素。實際上,目前那些有技術含量或者辛苦程度高的工作,日薪資待遇已超過某些白領;這也意味著,如果你能吃苦、放下架子,一些低學歷者的收入,已高于高學歷者。未來,一些勞動型、技能型行當的人力成本還會增加,新的“腦體倒掛”在一定程度上又將出現。
回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于人才的培養,重點放在學歷教育,在于管理型、科研型、腦力勞動型的人才培養,一度職業教育成為短板。農民工大量進城,彌補了體力勞動型行業的用工不足。然而,隨著如今農民工數量的下降,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觀念的更新,中國勞動力市場正迎來新考驗,如果這一狀況不能及時扭轉,中國實體經濟競爭力將嚴重削弱。
今后,我國的制造業要提檔升級,要產生更多的專新特精企業,必須要有相匹配的高素質產業工人。畢竟,機器換人、智能服務能緩解這一難題,卻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力。
續寫中國勞動力紅利,打造高素質工人隊伍,國家頂層設計已有周密部署。自2017年國家出臺《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》以來,二三年時間內,國家就陸續出臺了有關政策文件和行政法規67個,各地都在抓緊落實積極推進。讓工人政治上有引領、素質上有提高、發展上有空間、權益上有保障,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。我們要從骨子里看重產業工人,不能缺工了、沒人了才覺得這一群體很重要;要讓全社會對一線工人的重視度,回歸到應有的位置。
|